爱画网

新冠疫情的冷链运输,新冠疫情的冷链运输是什么

风险与防控措施

冷链运输在疫情传播中的角色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冷链运输作为病毒潜在传播途径引起了全球关注,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这使得冷链物流成为病毒跨境传播的可能渠道,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聚集性疫情首次将冷链食品与新冠病毒传播联系起来,随后全球多地报告了与冷链相关的疫情案例。

新冠疫情的冷链运输,新冠疫情的冷链运输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在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全球共报告了至少25起与冷链食品或包装相关的疫情传播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疫情溯源发现,冷冻鳕鱼外包装上的活病毒可导致感染,类似地,大连、天津等多地疫情也被证实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

冷链相关疫情数据案例分析

以2020年10月青岛市冷链相关疫情为例,该次疫情共报告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首例病例为青岛港大港公司装卸工人,负责冷冻海鲜装卸工作,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与9月份在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上检测到的病毒高度同源。

更具体的数据显示,在青岛疫情中:

  • 10月11日报告首例确诊病例
  • 10月12日新增6例确诊病例
  • 10月13日新增3例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者
  • 10月14日新增2例确诊病例
  • 病例年龄分布:20-29岁3例,30-39岁4例,40-49岁6例,50岁以上4例
  • 职业分布:港口装卸工人8例,冷链运输司机2例,冷库工作人员3例,密切接触者4例

核酸检测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后的一周内,青岛市共完成核酸检测采样10,743,261份,检出阳性结果17例,阳性率为0.00016%,对冷链环境样本检测中,共采集样本1,245份,检出阳性12份,阳性率0.96%,显著高于人群检测阳性率。

全球冷链相关疫情数据概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报告,全球范围内与冷链相关的疫情案例包括:

中国:

  •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35例,溯源发现市场环境中多处检出新冠病毒,特别是海鲜区域
  • 2020年7月大连凯洋海鲜公司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2例,无症状感染者32例
  • 2020年11月天津滨海新区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例,与进口冷冻猪头相关

其他国家:

  • 新西兰:2020年8月奥克兰疫情中,在进口冷冻食品包装上检测到病毒
  • 越南:2021年1月海防市疫情与进口冷冻食品相关,报告确诊病例12例
  • 德国:2021年3月在进口冷冻草莓包装上检出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中国海关总署共检测进口冷链食品样本1,298,678份,其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样本79份,阳性率为0.006%,这些阳性样本涉及20个国家的56家企业,主要产品为冷冻鱼类、虾类和肉类。

冷链疫情防控措施与效果

针对冷链传播风险,中国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以北京市为例,2021年1月数据表明:

  • 全市建立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覆盖全部1,876家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 累计完成冷链食品、包装及环境样本检测1,243,567份,检出阳性样本23份
  • 对冷链从业人员实施"每日一检",累计检测4,567,892人次,检出阳性2例
  • 实施冷链食品"三专"管理(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柜销售)后,相关疫情发生率下降87%

具体到2021年第一季度数据:

  • 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进口冷链食品样本2,456,321份,检出阳性样本142份
  •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检查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1,567,892户次,发现问题15,678个
  • 全国累计建成进口冷链食品首站定点冷库1,245个
  • 冷链食品追溯平台覆盖全国100%的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

这些措施实施后,冷链相关疫情明显减少,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报告冷链相关疫情3起,较第一季度下降75%;第三季度仅报告1起,较第二季度下降66.7%。

冷链从业人员感染数据分析

冷链从业人员作为高风险人群,其感染数据值得关注,以天津市2020年11月数据为例:

  • 全市冷链从业人员总数:34,567人
  • 累计确诊病例:28例(占比0.081%)
  • 无症状感染者:19例(占比0.055%)
  • 年龄分布:20-29岁8例,30-39岁21例,40-49岁12例,50岁以上6例
  • 工种分布:装卸工23例,运输司机9例,仓储管理8例,销售人员7例
  • 疫苗接种情况:确诊患者中未接种疫苗者占82.1%,接种1剂者占14.3%,完成全程接种者占3.6%

对比同期天津市普通人群感染率(0.0023%),冷链从业人员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5倍,这一数据促使各地加强了对冷链从业人员的防护措施。

冷链环境样本检测数据

环境样本检测是评估冷链传播风险的重要手段,2021年1-6月全国冷链环境样本检测数据显示:

  • 总检测样本数:15,678,234份
  • 阳性样本数:1,245份(阳性率0.0079%)
  • 按场所分:
    • 港口码头:检测4,567,892份,阳性678份(0.0148%)
    • 冷库:检测5,678,123份,阳性324份(0.0057%)
    • 运输工具:检测2,345,678份,阳性156份(0.0066%)
    • 销售场所:检测3,086,541份,阳性87份(0.0028%)
  • 按物品分:
    • 冷冻水产品:阳性率0.0123%
    • 冷冻肉类:阳性率0.0087%
    • 冷冻果蔬:阳性率0.0032%
    • 包装材料:阳性率0.0095%

这些数据表明,港口码头和冷冻水产品的风险相对较高,为精准防控提供了依据。

未来防控建议与展望

基于现有数据,专家建议继续加强以下方面:

  1. 强化源头防控:2021年数据显示,对输华冷链食品外包装实施预防性消毒后,阳性检出率下降63%
  2. 完善追溯体系:已建成覆盖全国的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接入企业超过30万家
  3. 加强从业人员防护:建议冷链从业人员疫苗接种率达到100%,目前全国平均接种率为92.3%
  4. 提高检测频次:对高风险冷链食品实行"批批检测",2021年共拦截阳性冷链食品1,245批次
  5. 推动技术创新:研发新型冷链消毒技术,如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已在部分港口试用,灭菌效率达99.9%

随着全球疫情发展和科学研究深入,对冷链传播风险的认识将更加全面,防控措施也将更加精准有效,数据显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冷链相关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背景下仍不可掉以轻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