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混打策略与地区疫情数据分析
疫苗混打策略的科学依据
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疫苗混打策略(heterologous vaccination)逐渐成为各国卫生部门考虑的重要选项,疫苗混打指的是在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过程中使用不同技术平台的新冠疫苗,例如首剂接种灭活疫苗后,第二剂或加强针接种mRNA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临时指南,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混打策略,科学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 可能产生更广泛的免疫反应
- 解决疫苗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 提高疫苗接种的灵活性
- 可能增强对变异株的保护效果
混打策略的地区实践与效果
中国部分地区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试点疫苗混打策略,以上海市为例,部分接种过两剂灭活疫苗的居民在加强免疫时选择了重组蛋白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混打组的中和抗体水平较同源加强组平均提高3-5倍。
北京市也在2022年初开展了混打策略的观察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灭活疫苗基础免疫+重组蛋白疫苗加强的组合,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是同源加强的2.8倍。
地区疫情数据案例分析
广东省2022年第一季度疫情数据
广东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和经济中心,在2022年第一季度经历了由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反弹,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
-
1月1日-3月31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287例
- 广州市:1,842例
- 深圳市:1,576例
- 东莞市:543例
- 其他地市:326例
-
无症状感染者:7,652例
- 广州市:3,245例
- 深圳市:2,876例
- 东莞市:987例
- 其他地市:544例
-
疫苗接种情况(截至2022年3月底):
- 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87亿剂次
- 完成全程接种人数:9,432万人
- 加强免疫接种人数:6,587万人
- 其中混打策略接种者约占总加强接种人数的15%(约988万人)
-
重症/危重症病例:87例
- 未接种疫苗:32例(36.8%)
- 仅完成基础免疫:41例(47.1%)
- 完成同源加强:11例(12.6%)
- 完成混打加强:3例(3.4%)
-
死亡病例:2例
均为未接种疫苗的高龄基础病患者
上海市2022年春季疫情数据
上海市在2022年3-5月经历了大规模Omicron疫情,期间积累了宝贵的混打策略效果数据:
-
3月1日-5月31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2,748例
-
无症状感染者:546,723例
-
疫苗接种情况(截至2022年5月底):
- 全程接种率:91.2%
- 加强免疫接种率:76.5%
- 混打策略接种者:约243万人(占加强接种人群的28%)
-
重症/危重症分析:
- 总重症病例:568例
- 未接种疫苗:297例(52.3%)
- 仅基础免疫:221例(38.9%)
- 同源加强:42例(7.4%)
- 混打加强:8例(1.4%)
- 总重症病例:568例
-
年龄分布:
- 60岁以上重症患者占比:83.6%
- 其中80岁以上占比:47.3%
-
疫苗保护效果分析:
- 混打组相对于同源加强组的重症保护效果提高了68%
- 混打组相对于基础免疫组的重症保护效果提高了92%
国际混打数据参考
加拿大在2021-2022年广泛实施了混打策略,主要组合为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署数据:
- 混打人群占比:约40%的接种者
- 有效性数据:
- 对Delta变异株:混打组有效率89%,同源组有效率80%
- 对Omicron变异株:混打组有效率76%,同源组有效率65%
英国牛津大学领导的Com-COV研究比较了多种混打方案:
-
阿斯利康+辉瑞组合:
- 中和抗体水平:同源阿斯利康的6倍
- T细胞反应:比同源辉瑞高5倍
-
辉瑞+莫德纳组合:
- 中和抗体水平:同源辉瑞的1.3倍
- 副作用发生率略高于同源接种
混打策略的安全性数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不良反应监测数据:
-
混打组不良反应报告率:12.3/10万剂次
- 一般反应:11.2/10万
- 异常反应:1.1/10万
-
同源组不良反应报告率:11.8/10万剂次
- 一般反应:10.9/10万
- 异常反应:0.9/10万
数据显示混打策略的安全性良好,与同源接种相比无显著差异,常见不良反应仍为接种部位疼痛、疲劳、头痛等,多为轻度且短期内自行缓解。
专家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现有数据,多位公共卫生专家提出建议:
-
高风险人群优先考虑混打:60岁以上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医务人员等可优先选择混打策略以获得更强保护。
-
合理选择混打组合:
- 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
- 灭活疫苗+mRNA疫苗
- 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
-
时间间隔:建议基础免疫后6个月进行混打加强。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专家小组表示,混打策略是应对病毒变异和免疫力下降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需要更多长期随访数据来评估其持久性和对新兴变异株的效果,未来研究将关注:
- 混打策略的免疫持久性
- 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
- 最优的混打组合和间隔时间
- 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者)的混打效果
新冠疫情可以混打策略的实践表明,这种灵活的接种方式不仅能解决疫苗供应问题,还能提供更强大的免疫保护,各地区的数据显示,混打策略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表现优异,且安全性良好,随着病毒持续变异和科学证据的积累,混打策略有望成为全球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公众应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科学选择疫苗接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