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餐饮行业的挑战与复苏
新冠疫情对全球餐饮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餐饮企业面临着客流量骤减、运营成本上升、供应链中断等多重挑战,本文将基于最新数据,分析新冠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并探讨行业复苏的可能路径。
疫情高峰期餐饮行业的数据冲击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餐饮收入10,653亿元,同比增长仅0.5%,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其中3月份餐饮收入2,935亿元,同比下降16.4%,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以北京市为例,2022年4月22日至5月28日疫情期间,全市餐饮企业暂停堂食服务长达37天,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北京市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3.7%,其中5月单月同比下降54.9%,美团外卖数据显示,此期间北京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32%,但客单价下降18%,反映出消费者转向更经济的餐饮选择。
美国餐饮协会(NRA)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餐饮行业销售额较预期减少2,400亿美元,约240万家餐厅暂时或永久关闭,近600万从业人员失业,2021年虽有部分恢复,但行业整体仍未达到疫情前水平。
细分市场的数据表现
快餐行业相对表现出较强韧性,麦当劳2021年财报显示,全球可比销售额增长12.3%,其中数字化订单占总销售额的20%以上,通过手机APP和自助点餐机的订单大幅增加。
高端餐饮受冲击更为严重,根据米其林指南数据,2020-2021年间全球约有20%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暂时或永久关闭,法国餐饮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法国高档餐厅收入平均下降65%,远高于行业平均40%的降幅。
婚宴及团体餐饮市场几乎停滞,中国饭店协会调研显示,2020年全国取消或延期的婚宴超过1000万桌,直接损失超过400亿元,2021年虽有部分恢复,但仍比2019年减少约30%。
区域数据差异分析
不同地区受疫情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以上海市为例,2022年3月至5月疫情期间,餐饮业总收入同比下降42.8%,其中4月单月同比下降62.3%,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调查显示,超过85%的餐饮企业表示现金流只能维持3个月以内。
相比之下,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餐饮总收入达到4,765亿元,已恢复至2019年的98.6%,复苏情况相对较好,但2022年初受局部疫情影响,第一季度增速再次放缓至3.2%。
国际比较方面,日本食品服务协会报告称,2020年日本餐饮市场规模萎缩至23.8万亿日元(约合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3%,为历史最大降幅,而韩国餐饮业2021年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92%,复苏速度快于多数发达国家。
消费者行为数据变化
疫情显著改变了消费者的餐饮消费习惯,艾瑞咨询调查显示,2021年中国外卖用户规模达5.44亿,较2019年增长35%,外卖交易额从2019年的6,03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34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4.3%。
预制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美团数据,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2022年春节期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20%,成为餐饮行业新增长点。
食品安全关注度大幅提升,中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调查显示,76.3%的消费者表示疫情后更加关注餐厅卫生状况,59.8%的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明厨亮灶的餐厅,这促使餐饮企业平均增加12%的卫生安全投入。
行业应对措施与数字化转型
面对挑战,餐饮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支付宝数据显示,2021年使用扫码点餐的餐饮商户数量同比增长217%,小程序点餐渗透率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1年的68%。
供应链管理方面,头部餐饮企业加大中央厨房建设,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指出,2021年Top100餐饮连锁企业中央厨房覆盖率已达73%,较2019年提高22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分店运营风险。
会员体系成为重要抓手,星巴克中国报告称,其数字会员在2021财年达到1800万,贡献了72%的销售额,瑞幸咖啡通过私域流量运营,2021年自营门店经营利润首次转正,达到12.528亿元。
政策支持与行业展望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餐饮行业扶持政策,中国政府2020-2022年间累计为餐饮企业减免税费超过2000亿元,北京市对疫情期间坚持营业的餐饮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上海市提供低息贷款和租金减免。
展望未来,世界银行预测全球餐饮市场将在2023-2024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行业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数字化、小型化、健康化将成为主流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数字化餐饮服务渗透率超过80%。
疫情虽然给餐饮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但也加速了行业创新与变革,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把握消费趋势的企业,将在后疫情时代获得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