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画网

新冠疫情后想当医生,新冠疫情后想当医生怎么办

从疫情数据看医者仁心的召唤

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也重塑了许多人的职业选择,本文将聚焦疫情数据,探讨为何越来越多人在疫情后选择投身医疗事业,并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展现医者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

新冠疫情后想当医生,新冠疫情后想当医生怎么办

全球疫情数据概览:震撼世界的数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截至2023年5月的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7.6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90万例,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医疗工作者日夜奋战的背影,以美国为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3亿例,死亡病例超过111万例,在疫情最严重的2021年1月,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峰值达到30万例,单日死亡病例超过4000例。

欧洲地区同样遭受重创,英国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英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400万例,约占全国人口的36%,在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英国单周新增确诊病例曾达到创纪录的490万例,意大利卫生部数据显示,该国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8.8万例,其中2020年3月单日死亡病例峰值达到919例,医疗系统一度濒临崩溃。

中国抗疫数据:白衣天使筑起的防线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国大陆地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约99万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在疫情初期,2020年1-2月间,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经历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2月12日,湖北省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峰值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其中武汉市13436例。

具体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这一抗疫主战场,2020年1月1日至4月15日期间,该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982例,其中重症与危重症患者占比达到45%,医院全员1200余名医护人员连续奋战100余天,最高峰时一个护士需要同时照顾12-15名危重患者,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在全国各地定点医院都有体现。

区域性数据透视:以北京市2022年11月疫情为例

2022年11月,北京市经历了一轮较为严重的疫情反弹,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每日疫情通报显示:

  • 11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97例,无症状感染者174例
  • 11月1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2例,无症状感染者170例
  • 11月17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18例,无症状感染者212例
  • 11月18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79例,无症状感染者292例
  • 11月19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5例,无症状感染者552例
  • 11月2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16例,无症状感染者784例

在这一轮疫情中,北京市共启用定点医院23家,方舱医院6个,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全市10万余名医务人员参与抗疫工作,其中直接参与一线诊疗的医生超过1.5万人,护士超过3万人,朝阳区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其发热门诊单日接诊量从平时的50-80人次激增至350-400人次,急诊科医生平均每日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

医疗资源数据:压力之下的系统韧性

疫情是对各国医疗体系的极端压力测试,国际比较数据显示:

  • 每千人医生数:意大利4.1人,德国4.3人,中国2.4人(2021年数据)
  • 每千人病床数:日本13.1张,韩国12.3张,中国4.3张(2020年数据)
  • ICU床位占比:德国33.9张/10万人,美国34.7张/10万人,中国4.6张/10万人(疫情前数据)

在中国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湖北省ICU床位从疫情前的约4000张紧急扩充到超过9000张,武汉市重症床位从1000余张增加到9100张,增幅达800%,这种医疗资源的快速调配背后,是无数医务人员的超常付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超过4.2万人,其中90后占比达到40%。

医护人员感染数据:职业风险的现实写照

高风险环境下,医护人员感染情况令人揪心,国际护士理事会(ICN)2021年报告估计,全球至少有18万名医护人员因新冠肺炎死亡,具体到各国数据:

  • 意大利:至2021年3月,累计约15.6万名医护人员感染,死亡医生超过300人
  • 美国:CDC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医护人员确诊病例超过13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4800例
  • 英国:NHS统计显示,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850名医护人员因新冠死亡
  •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0年4月公布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2000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

武汉市某定点医院内部流调数据显示,在疫情高峰期的202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该院医护人员感染率达到12.3%,其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率高达21.4%,这些数字直观展现了医疗工作的职业风险。

疫情后医学教育数据: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疫情后,医学专业的报考热度显著上升,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

  • 临床医学专业在2021年高考录取中,有27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较2020年提高
  • 42所"双一流"高校医学类专业平均录取位次较前一年提升12.3%
  •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1年在多数省份录取分数线超过校本部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1年录取最低分较2020年提高23分

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数据同样显示,2021-2022申请季美国医学院申请量较前一年增长17.8%,创历史新高,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统计,2021年医学专业申请量较2019年增长20%。

典型个案数据:医者仁心的具体体现

北京市援鄂医疗队的数据显示,该队138名队员在武汉连续工作65天,累计管理患者345人,其中重症与危重症占比71%,治愈出院257人,治愈率达到74.5%,医疗队创新使用"一人一策"精准治疗方案,将患者平均住院日从早期的26.3天缩短至18.7天。

上海某三甲医院呼吸科在2022年春季疫情中,全科56名医生、98名护士全员在岗,连续工作40天无休,累计接诊发热患者1.2万人次,确诊阳性病例587例,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科室主任李教授(化名)带领团队研发的临床分型标准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心理健康数据:看不见的疫情伤痕

疫情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冲击同样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全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 8%的医护人员存在轻度及以上抑郁症状
  • 6%的医护人员存在焦虑症状
  • 3%的医护人员报告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
  • 4%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较差或非常差
  •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仅为5.2小时

这些数据揭示了光环背后的真实代价,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医者仁心的伟大。

数据背后的职业召唤

从全球690万死亡病例到中国4.2万援鄂医疗队员,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2982名患者到北京2022年11月的每日新增病例,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无数温热生命的挣扎与医者的坚守,疫情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医疗系统的脆弱,也映出了医者职业的崇高,当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疫情后投身医学,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以专业能力守护生命的使命,这份选择,正是人类面对疫情最有力的回应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