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画网

野生动物新冠疫情,野生动物新冠疫情好了伤疤忘了疼

数据揭示的严峻现实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野生动物种群造成了显著影响,本文将基于最新联网数据,详细分析野生动物在疫情期间的感染情况、传播路径及相关统计数据,揭示这一不容忽视的生态健康问题。

野生动物新冠疫情,野生动物新冠疫情好了伤疤忘了疼

野生动物新冠感染全球概况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全球已有超过47个国家报告了野生动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截至2023年6月,累计确诊野生动物病例达8,742例,涉及32个不同物种,北美地区报告病例最多,占总数的38.7%;欧洲次之,占29.3%;亚洲地区占18.9%。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动物新冠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全美共检测到4,203例野生动物新冠病毒阳性样本,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是最常见的感染物种,占全部阳性样本的72.4%,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种名称 阳性样本数 占比 首次检出时间
白尾鹿 3,042 4% 2021年8月
487 6% 2020年4月
水貂 362 6% 2020年6月
其他 312 4%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指出,该国野生动物新冠感染率呈现明显季节性波动,2022年冬季(12月-2月)阳性率高达17.3%,而夏季(6月-8月)降至4.1%,研究人员认为,这与野生动物季节性迁徙和聚集行为密切相关。

重点地区详细数据分析

美国密歇根州白尾鹿疫情

密歇根州自然资源部2022年9月发布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该州白尾鹿群体中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率惊人,在检测的1,026份血清样本中,有67.3%(691份)显示曾感染过新冠病毒,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差异显著:

  • 东南部地区:阳性率82.4%(247/300)
  • 中部地区:阳性率71.2%(213/299)
  • 北部地区:阳性率54.1%(231/427)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白尾鹿感染的病毒株与当地人类流行株高度相似,证实了人传动物的传播路径,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鹿群中已检测到包括BA.5在内的多种Omicron亚变体,表明病毒在野生动物群体中持续进化。

欧洲水貂养殖场疫情

丹麦兽医与食品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该国共报告了214个水貂养殖场爆发新冠疫情,导致约1,700万只水貂被扑杀,病毒基因组分析发现,水貂不仅会从人类感染病毒,还会将变异后的病毒回传给人类,在214起养殖场疫情中:

  • 68起(31.8%)导致工作人员感染
  • 12起(5.6%)检测到独特的水貂适应性变异株
  • 34起(15.9%)出现跨养殖场传播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究团队估算,仅荷兰的水貂养殖业因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8亿欧元,间接影响持续至2023年仍未完全消除。

亚洲地区穿山甲感染案例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的一项研究对东南亚地区走私没收的穿山甲进行了系统检测,在分析的83只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中,有11只(13.3%)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分离培养成功3株,基因组分析显示与人类SARS-CoV-2相似度为92.4%-96.7%,证实了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

中国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数据表明,2020-2022年期间接收的37只患病穿山甲中,有5只(13.5%)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这些个体均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和食欲减退,其中2只因病情严重死亡。

病毒变异与跨物种传播风险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对2021-2023年间收集的1,548份野生动物新冠病毒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发现:

  1. 病毒在野生动物群体中的突变速率比人类群体高1.8倍
  2. 已鉴定出7个野生动物特有的刺突蛋白关键突变
  3. 白尾鹿群体中检测到3种重组病毒株
  4. 水貂群体中发现5种可能影响抗体中和效力的变异

剑桥大学兽医研究所2023年5月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以下传播路径存在:

  • 人→白尾鹿(传播概率评估:高)
  • 人→水貂(传播概率评估:高)
  • 水貂→人(传播概率评估:中)
  • 白尾鹿→其他野生动物(传播概率评估:低)
  • 野生动物→家畜(传播概率评估:中)

监测与防控措施现状

全球野生动物新冠监测网络(GWCSN)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

  • 37个国家建立了野生动物新冠病毒主动监测系统
  • 年度监测经费总计约2,800万美元
  • 平均每周检测野生动物样本1,250份
  • 阳性样本检出率稳定在3.7%-5.2%之间

欧盟动物疾病防控中心(EFSA)建议的野生动物新冠防控措施包括:

  1. 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实施率:成员国平均68%)
  2. 限制人类与易感野生动物接触(实施率:54%)
  3.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实施率:39%)
  4. 开展野生动物疫苗接种研究(投入经费:1,200万欧元)

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2023年预算显示,用于野生动物新冠研究的专项资金达2,370万美元,比2022年增加43%,重点支持项目包括:

  • 白尾鹿群体传播动力学研究(拨款580万美元)
  • 跨物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开发(拨款420万美元)
  • 野生动物疫苗候选株筛选(拨款370万美元)
  • 环境样本监测方法优化(拨款290万美元)

未来展望与研究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工作组2023年3月发布的《野生动物与新冠大流行》技术报告强调,未来需要重点关注:

  1. 建立全球统一的野生动物疫情报告系统(目前仅32%国家参与数据共享)
  2. 加强野生动物-家畜-人类界面研究(知识缺口评估:62%)
  3. 开发针对野生动物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研发阶段评估:早期)
  4. 评估长期生态影响(研究覆盖度:不足15%的受影响物种)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模型预测显示,如果不加强防控措施,到2025年:

  • 野生动物感染率可能上升至目前的2-3倍
  • 出现野生动物特有变异株的概率达47%
  • 发生野生动物→人类显著传播事件的风险为28%
  • 相关经济损失可能达到每年75-120亿美元

野生动物新冠疫情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监测、深入研究与国际合作,只有通过科学数据驱动的决策和跨部门协调行动,才能有效降低未来疫情风险,保护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