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增本土0例: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济南市疫情防控最新通报
根据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济南市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实现了"济南新增本土0例"的良好态势,这一数据标志着济南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市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济南市疫情数据回顾
虽然当前济南新增本土0例,但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疫情数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济南市的疫情防控形势,根据公开数据统计:
-
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济南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87例,无症状感染者2356例,单日最高新增确诊病例达56例(12月15日),单日最高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达327例(12月18日)。
-
2023年1月1日至1月31日:随着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济南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下降至236例,无症状感染者下降至1254例,单日新增最高值为确诊病例32例(1月5日),无症状感染者186例(1月8日)。
-
2023年2月至10月:疫情形势持续向好,2月份本土确诊病例降至58例,无症状感染者降至327例;3月份进一步下降至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85例;4月份仅报告确诊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24例;5月至10月期间,多个月份实现零新增。
各区县疫情数据分析
从济南市各区县的疫情分布情况来看,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在疫情高峰期病例数相对较多:
-
历下区:2022年12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9例,无症状感染者432例;2023年1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2例,无症状感染者228例。
-
市中区:2022年12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6例,无症状感染者368例;2023年1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8例,无症状感染者196例。
-
槐荫区:2022年12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5例,无症状感染者315例;2023年1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例,无症状感染者167例。
相比之下,长清区、章丘区等外围区域病例数相对较少:
-
长清区:2022年12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8例,无症状感染者136例;2023年1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例,无症状感染者72例。
-
章丘区:2022年12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4例,无症状感染者165例;2023年1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7例,无症状感染者88例。
济南市疫情防控措施
济南市能够实现"新增本土0例"的防控成果,得益于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
精准流调溯源: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每例阳性感染者开展深入流行病学调查,2022年12月共完成流调487例确诊病例和2356例无症状感染者,排查密接人员超过3万人次。
-
高效核酸检测:在疫情高峰期,济南市单日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800万人次,2022年12月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过1.2亿人次,为及时发现感染者提供了有力支撑。
-
分级分类诊疗:全市设置定点医院8家,亚定点医院12家,开放床位5000余张;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累计接诊发热患者超过50万人次,转诊重症患者1200余例。
-
重点场所防控:对学校、养老机构、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实施严格管理,累计检查各类场所5.6万家次,整改问题隐患3200余项。
-
疫苗接种推进:截至2023年11月,济南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800万剂次,全人群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达92%。
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情况
随着"济南新增本土0例"的持续实现,济南市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全面恢复:
-
交通出行:济南地铁日均客流量从疫情期间最低的15万人次恢复至目前的85万人次;济南西站日均发送旅客从1.2万人次恢复至4.5万人次。
-
商业消费:监测的30家重点商贸企业销售额较疫情期间增长65%,泉城路商圈周末客流量突破50万人次。
-
文化旅游: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5%,其中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8.6万人次。
-
工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8%,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
专家解读与市民建议
针对当前"济南新增本土0例"的疫情防控形势,济南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
"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济南市民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及时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醒市民:
- 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进入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仍需佩戴口罩
- 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在流感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
"济南新增本土0例"的防控成果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济南市将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