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数据分析与选址策略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土品牌店铺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严峻考验,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结合具体疫情数据,分析如何在疫情期间科学寻找新增本土品牌店铺的最佳位置。
疫情期间本土零售业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6月数据显示,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商品零售190392亿元,同比增长0.1%;餐饮收入20040亿元,下降7.7%,在疫情反复冲击下,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机会。
以2022年3月上海疫情为例,该月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累计达到43852例,无症状感染者累计超过30万例,在严格的封控措施下,传统商业街区的客流量骤降80%以上,而社区商业和线上零售则呈现爆发式增长,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本土品牌在此期间订单量增长超过300%,显示出特定区域和业态在疫情期间的韧性。
疫情期间患者数据与商业影响分析
以北京市2022年5月疫情数据为例:
- 5月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6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
- 5月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2例,无症状感染者34例
- 5月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例,无症状感染者13例
- 5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无症状感染者15例
- 5月2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8例,无症状感染者12例
- 5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8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
- 5月3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4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在此期间,北京市采取分区管控措施,朝阳区、房山区等疫情较重区域实行居家办公,商业活动受到显著影响,美团数据显示,5月朝阳区餐饮外卖订单同比增长65%,而堂食收入下降72%,生鲜电商在封控区域的订单量增长超过200%,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业态分化。
疫情期间选址关键指标分析
人口流动数据
根据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2022年3-5月疫情期间:
- 一线城市市内人口流动下降45%-60%
- 跨城人口流动下降70%-85%
- 社区内部流动增加30%-40%
这一数据变化表明,社区商业、便利店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业态在疫情期间更具韧性,本土品牌若选择在成熟社区开设小型店铺或前置仓,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消费环境。
商业空置率变化
仲量联行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
- 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上升至9.7%,较2021年底增加2.3个百分点
- 社区商业空置率维持在5.2%,变化不大
- 写字楼底商空置率达到12.5%,创历史新高
这一数据为本土品牌提供了谈判筹码,在核心商圈获取更优惠的租金条件成为可能。
线上销售渗透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2022年1-6月,全国网上零售额63007亿元,增长3.1%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493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5.9%
- 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7%、2.4%、5.1%
这表明具有线上销售能力的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更具优势,选址时应考虑仓储物流配套和线上订单处理能力。
疫情期间新增店铺选址策略
社区商业优先
根据上海市2022年4月疫情数据:
- 4月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0例,无症状感染者6051例
- 4月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11例,无症状感染者16766例
- 4月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14例,无症状感染者25173例
- 4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590例,无症状感染者19923例
- 4月2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34例,无症状感染者15861例
- 4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661例,无症状感染者15319例
- 4月3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88例,无症状感染者7084例
在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社区团购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上海疫情期间社区团购日均订单量超过300万单,涉及商品价值约2亿元,本土品牌若能嵌入社区商业体系,将获得稳定的客源和销售渠道。
医疗资源周边布局
分析广州市2022年11月疫情数据:
- 11月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3例,无症状感染者253例
- 11月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32例,无症状感染者481例
- 11月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25例,无症状感染者824例
- 11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06例,无症状感染者1468例
- 11月2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18例,无症状感染者2436例
- 11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52例,无症状感染者3236例
- 11月3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83例,无症状感染者2729例
疫情期间,医院周边商业显示出特殊价值,药店、医疗用品店、健康食品店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业态需求激增,数据显示,广州三甲医院周边药店的客流量在疫情期间平均增长35%,销售额增长50%以上。
物流枢纽区域考量
京东物流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上海疫情期间:
- 浦东机场周边仓储利用率达到95%
- 外高桥保税区周边配送订单增长400%
- 松江物流园区日均处理包裹量达120万件
选择靠近物流枢纽的区域开设店铺,能够确保供应链稳定,特别是在封控情况下仍能维持基本运营。
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1:某社区生鲜品牌
该品牌在2022年北京疫情期间新增15家社区店,选址全部位于常住人口超过1万人的成熟社区,根据北京市卫健委数据,这些店铺所在区域在2022年5月疫情高峰期:
- 日均新增确诊病例8-15例
- 封控楼栋数量占社区总楼栋数的10%-20%
尽管如此,通过社区团购+线下自提模式,这些店铺实现了日均销售额3-5万元,较疫情前增长120%。
案例2:某健康食品连锁
该品牌在2022年重点布局三甲医院周边,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4月:
- 瑞金医院周边店铺日均销售额达2.8万元
- 华山医院周边店铺客单价提升65%
- 中山医院周边店铺新会员增长300%
同期上海市疫情数据:
- 4月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14例,无症状感染者25173例
- 4月2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34例,无症状感染者15861例
即使在如此严峻的疫情下,精准的选址策略仍带来了业务增长。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本土品牌店铺选址需要更加注重抗风险能力,结合疫情期间的数据经验,建议关注以下趋势:
-
混合业态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店铺将成为主流,仓储式零售、前置仓等模式值得关注。
-
社区商业升级:政府数据显示,"15分钟生活圈"建设将加速,社区商业设施配套比例将提高至每万人1.5万平方米。
-
健康概念强化:疫情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健康食品、运动用品、保健类店铺的增长潜力巨大。
新冠疫情改变了商业地产的价值评估体系,也为本土品牌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机会,通过科学分析疫情数据,把握消费行为变化,本土品牌能够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