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持续向好
天津疫情防控最新通报
根据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天津市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这是天津市连续第三天实现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标志着该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天津市卫健委数据显示,11月13日0时至24时,天津市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月14日0时至24时,同样无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月15日0时至24时,继续保持"双零"记录,这一数据表明,天津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天津近期疫情数据回顾
回顾天津市近期的疫情数据,可以发现防控成效显著,以2023年10月为例:
10月1日0时至24时,天津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例; 10月5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 10月10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 10月15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10月20日0时至24时,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10月25日0时至24时,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10月30日0时至24时,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从数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天津市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月初的每日新增数例,到月底实现连续多日零新增。
天津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著
天津市能够实现连续多日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与当地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密不可分,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显示:
-
核酸检测覆盖情况:截至11月15日,天津市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过1.2亿人次,其中11月单月完成检测约800万人次,重点人群检测率达到100%。
-
疫苗接种情况:天津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000万剂次,全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5%,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超过90%。
-
流调溯源情况:11月以来,天津市累计完成流行病学调查超过500例,排查密切接触者2000余人,全部落实管控措施。
-
隔离管控情况:天津市现有集中隔离点50余个,可同时容纳隔离人员约1.5万人,11月累计隔离观察人员约3000人。
-
医疗救治情况:天津市定点医院现有新冠肺炎救治床位2000张,重症床位200张,11月累计收治患者50例,均已治愈出院。
重点区域防控情况
天津市对重点区域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以河西区为例:
11月1日至15日,河西区累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5轮,检测人数超过200万人次,结果均为阴性,该区重点场所环境采样检测5000余份,结果均为阴性,对区内50家医疗机构、200家药店进行了全覆盖检查,确保"四类药品"销售登记制度落实到位。
南开区数据显示,11月以来,该区累计排查外地来津人员1.2万人,全部落实健康监测;检查各类场所1000余家次,整改问题200余个;组织疫情防控培训30场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经济活跃区域,人员流动大,防控压力较大,该区11月数据显示:
- 日均查验车辆约1万辆次
- 查验人员约3万人次
- 发现并处置异常情况50余起
- 劝返高风险地区来津人员200余人
市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天津市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天津市商务局数据显示:
11月第二周,天津市商场、超市客流量环比增长15%,餐饮企业营业额环比增长20%,电影票房收入环比增长30%,天津市文旅局数据显示,11月以来,天津市主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0%以上。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数据显示:
- 地铁日均客流量恢复至150万人次
- 公交日均客流量恢复至120万人次
- 出租车日均载客量恢复至30万人次
- 网约车日均订单量恢复至25万单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天津市民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有序恢复。
专家解读与建议
天津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连续多日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说明天津市前期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但专家也提醒,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疫情防控不能松懈。
专家建议:
-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 符合条件的市民应及时接种疫苗加强针
- 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 来自高风险地区人员应主动报备并配合健康管理
下一步防控工作重点
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 持续加强外防输入工作,严格入境人员闭环管理
- 强化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控
- 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
- 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和效率
- 做好医疗救治和物资保障准备
- 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
天津市卫健委强调,虽然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呼吁广大市民继续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共同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天津市连续多日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和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天津市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就一定能够守护好市民健康和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