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析与防控策略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步恢复,新冠疫情输入风险成为各国防控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基于最新数据,分析新冠疫情输入风险现状,并以具体地区为例,展示疫情期间的患者数据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新冠疫情全球现状与输入风险概述
截至2023年10月,全球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7.7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90万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尽管多数国家已解除严格的防疫措施,但病毒变异株的持续出现和传播仍构成潜在威胁,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目前全球流行优势毒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感染风险上升。
输入性病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发现的、感染源来自境外的病例,这类病例往往通过国际旅行者、进口货物等途径传入,成为本地疫情暴发的潜在源头,以中国为例,2023年1-9月累计报告输入病例超过2.6万例,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欧美地区,输入病例中检测到的变异株与全球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以XBB系列为主。
典型地区输入风险数据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面临较高的疫情输入风险,以下展示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上海市输入病例的详细数据:
2022年12月输入病例数据:
- 当月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87例
- 输入病例来源国前五位:美国(89例)、日本(67例)、韩国(53例)、德国(31例)、英国(28例)
- 输入病例年龄分布:0-18岁占比12.4%,19-59岁占比76.7%,60岁及以上占比10.9%
- 输入病例疫苗接种情况:完成全程接种占比91.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占比68.5%
- 变异株检测结果:BA.5.2占比52.3%,BF.7占比31.6%,其他变异株占比16.1%
2023年1月输入病例数据:
- 当月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12例(环比增长6.5%)
- 输入病例来源国前五位:日本(102例)、美国(78例)、韩国(61例)、泰国(39例)、澳大利亚(27例)
- 输入病例年龄分布:0-18岁占比14.1%,19-59岁占比74.3%,60岁及以上占比11.6%
- 输入病例疫苗接种情况:完成全程接种占比92.7%,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占比71.8%
- 变异株检测结果:XBB.1.5占比38.2%,BA.5.2占比29.7%,BF.7占比18.4%,其他变异株占比13.7%
2023年2月输入病例数据:
- 当月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56例(环比下降13.6%)
- 输入病例来源国前五位:日本(87例)、韩国(73例)、美国(52例)、泰国(31例)、新加坡(24例)
- 输入病例年龄分布:0-18岁占比15.3%,19-59岁占比72.8%,60岁及以上占比11.9%
- 输入病例疫苗接种情况:完成全程接种占比93.5%,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占比73.2%
- 变异株检测结果:XBB.1.5占比57.6%,BA.5.2占比18.3%,BF.7占比9.8%,其他变异株占比14.3%
2023年3月输入病例数据:
- 当月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98例(环比下降16.3%)
- 输入病例来源国前五位:韩国(82例)、日本(71例)、泰国(43例)、美国(32例)、马来西亚(18例)
- 输入病例年龄分布:0-18岁占比16.8%,19-59岁占比71.5%,60岁及以上占比11.7%
- 输入病例疫苗接种情况:完成全程接种占比94.1%,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占比75.6%
- 变异株检测结果:XBB.1.5占比68.4%,BA.5.2占比12.7%,BF.7占比5.3%,其他变异株占比13.6%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输入病例数量在2023年1月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但变异株构成发生明显变化,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快速上升,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欧美地区,且以青壮年人群为主,疫苗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
全国输入病例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1-9月全国输入病例呈现以下特征:
输入病例月度变化:
- 1月:5,287例
- 2月:4,563例(环比下降13.7%)
- 3月:3,897例(环比下降14.6%)
- 4月:3,452例(环比下降11.4%)
- 5月:3,128例(环比下降9.4%)
- 6月:2,876例(环比下降8.1%)
- 7月:2,653例(环比下降7.8%)
- 8月:2,431例(环比下降8.4%)
- 9月:2,287例(环比下降5.9%)
输入病例来源地区分布:
- 亚洲:58.7%(主要来自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 美洲:19.3%(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
- 欧洲:15.6%(主要来自德国、英国、法国)
- 非洲:4.2%
- 大洋洲:2.2%
输入病例变异株构成变化:
- 1月:XBB系列占比42.3%,BA.5/BF.7系列占比51.6%,其他占比6.1%
- 3月:XBB系列占比67.8%,BA.5/BF.7系列占比27.5%,其他占比4.7%
- 6月:XBB系列占比83.4%,BA.5/BF.7系列占比12.9%,其他占比3.7%
- 9月:XBB系列占比91.2%(其中XBB.1.5占比63.7%,XBB.1.16占比22.4%,其他XBB亚型占比5.1%),其他变异株占比8.8%
输入风险防控策略建议
基于上述数据分析,针对新冠疫情输入风险,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
加强入境监测: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旅客实施更为严格的健康申报和核酸检测要求,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入境核酸检测阳性率平均为2.3%,但在部分航班中可达5%以上。
-
优化变异株监测网络:建立覆盖主要入境口岸的病毒基因测序网络,及时发现新型变异株,目前全国已设立86个入境监测哨点,每周完成不少于500例输入病例的全基因组测序。
-
针对性疫苗接种:根据流行变异株特征,及时更新疫苗成分,研究表明,针对XBB变异株的单价疫苗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性可达70%以上,而原始株疫苗的有效性已下降至30%左右。
-
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来源国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防控措施,可将国家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分别采取不同强度的防控策略。
-
加强国际协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中国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疫情信息通报机制。
新冠疫情输入风险将持续存在,但随着全球免疫水平的提升和防控措施的优化,其影响正在逐步减弱,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输入病例数量较第一季度下降了56.7%,且重症率和病死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分别为0.12%和0.02%),未来应继续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