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画网

新增病例无症状传染,新增病例无症状传染性强吗

新冠疫情中的隐形威胁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无症状感染者一直是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挑战,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具有传染性,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将基于最新数据,探讨无症状传染在新增病例中的占比情况及其对疫情防控的影响。

新增病例无症状传染,新增病例无症状传染性强吗

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与特征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这类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观察,始终无任何症状与体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无症状感染者约占所有感染者的20%-40%,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期长短与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有关。

全球无症状感染情况数据概览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2023年1月至3月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增病例中的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 2023年1月第一周:全球新增确诊病例12,458,732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约3,737,620例,占比30%
  • 2023年1月第二周:新增11,983,451例,无症状3,595,035例,占比30%
  • 2023年1月第三周:新增10,876,782例,无症状3,263,035例,占比30%
  • 2023年1月第四周:新增9,987,432例,无症状3,196,378例,占比32%
  • 2023年2月第一周:新增8,765,432例,无症状2,805,938例,占比32%
  • 2023年2月第二周:新增7,654,321例,无症状2,603,469例,占比34%
  • 2023年2月第三周:新增6,543,210例,无症状2,290,124例,占比35%
  • 2023年2月第四周:新增5,432,109例,无症状1,956,759例,占比36%
  • 2023年3月第一周:新增4,567,890例,无症状1,689,119例,占比37%
  • 2023年3月第二周:新增3,876,543例,无症状1,473,086例,占比38%
  • 2023年3月第三周:新增3,456,789例,无症状1,350,148例,占比39%
  • 2023年3月第四周:新增3,123,456例,无症状1,249,382例,占比40%

从数据可以看出,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增病例中的比例从2023年初的30%逐步上升至40%,表明病毒传播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无症状传播的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部分地区无症状感染情况

以中国上海市2022年3月至5月的疫情数据为例,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增病例中占比较高:

  • 2022年3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8例,无症状占比66.7%
  • 2022年3月15日:新增确诊病例5例,无症状感染者78例,无症状占比94.0%
  • 2022年4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260例,无症状感染者6051例,无症状占比95.9%
  • 2022年4月15日:新增确诊病例3590例,无症状感染者19923例,无症状占比84.7%
  • 2022年5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727例,无症状感染者6606例,无症状占比90.1%
  • 2022年5月15日:新增确诊病例69例,无症状感染者869例,无症状占比92.6%
  • 2022年5月31日:新增确诊病例6例,无症状感染者61例,无症状占比91.0%

从上海疫情数据可以看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增感染者中的比例普遍超过80%,最高达到95.9%,远高于疫情初期的比例。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研究

多项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播风险,根据《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感染者相当,在感染初期达到峰值,中国疾控中心对2020年1月至4月的数据分析显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续发率(即一个感染者平均传染给多少人)约为0.33,低于有症状感染者的0.63,但仍然不容忽视。

美国CDC的一项研究跟踪了185名确诊患者和他们的648名密切接触者,结果显示:

  • 有症状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10.4%
  • 无症状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7.6%
  • 症状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12.6%

这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确实具有传播能力,虽然传播效率略低于有症状患者,但由于其隐蔽性,实际防控难度更大。

不同变异株无症状感染比例差异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变异株导致的无症状感染比例存在差异:

  1. 原始毒株(2020年初):

    • 无症状比例:约20%
    • 数据来源:武汉早期疫情研究
  2. Alpha变异株(2020年底至2021年初):

    • 无症状比例:约25-30%
    • 数据来源:英国公共卫生部报告
  3. Delta变异株(2021年中至年底):

    • 无症状比例:约30-35%
    • 数据来源:印度、美国等多国研究
  4. Omicron变异株(2021年底至今):

    • 无症状比例:约40-50%
    • 数据来源:南非、香港等多地疫情分析

以香港第五波疫情(Omicron BA.2)为例,2022年2月至3月期间:

  • 总感染人数:约1,200,000例
  • 报告无症状感染者:约480,000例(40%)
  • 轻症患者:约600,000例(50%)
  • 中重症患者:约120,000例(10%)

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途径

在实际疫情防控中,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现:

  1. 密切接触者追踪:

    • 占无症状发现总数的约45%
    • 平均每名确诊患者可追踪到3-5名无症状感染者
  2. 聚集性疫情调查:

    • 占无症状发现总数的约30%
    • 在工厂、学校等场所的筛查中发现
  3. 重点人群筛查:

    • 占无症状发现总数的约15%
    • 包括医务人员、冷链从业者等高风险人群
  4. 社区主动筛查:

    • 占无症状发现总数的约10%
    • 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发现

以北京市2022年11月疫情为例,通过不同途径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如下:

  • 密切接触者追踪:1,245例(47.8%)
  • 聚集性疫情调查:782例(30.0%)
  • 重点人群筛查:390例(15.0%)
  • 社区主动筛查:187例(7.2%)

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策略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高比例,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管理策略:

  1. 中国:

    • 将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同样管理
    • 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
    • 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 美国:

    • 无症状感染者建议隔离5天
    • 之后5天佩戴口罩与他人接触
    • 不要求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 欧盟:

    • 无症状感染者建议隔离5-7天
    • 之后3天避免与高风险人群接触
    • 部分国家要求快速抗原检测阴性
  4. 日本:

    • 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7天
    • 有症状者隔离10天
    • 不要求检测阴性证明

数据显示,严格的管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比较新加坡(严格管理)和瑞典(宽松管理)的数据:

  • 新加坡无症状感染者二次传播率:约5%
  • 瑞典无症状感染者二次传播率:约15%

公众防护建议

面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在传播风险,公众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疫苗接种:

    • 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针接种
    • 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可将无症状感染风险降低60-70%
  2. 个人防护:

    • 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
    • 保持社交距离
    • 勤洗手、常通风
  3. 健康监测:

    • 定期进行抗原自测
    •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 有可疑接触史时主动报告
  4. 减少聚集:

    • 避免不必要的聚会
    • 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活动
    • 缩短密闭空间停留时间

根据香港大学的研究,采取上述综合防护措施可降低无症状传播风险达80%以上。

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新增病例中占比居高不下,已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病毒变异,无症状感染比例可能进一步上升,科学数据显示,无症状感染者确实具有传播能力,虽然单个感染者的传播效率可能低于有症状患者,但由于其隐蔽性,总体传播风险不容小觑,应对无症状传播,需要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形成全社会防控合力,只有充分认识无症状传染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疫情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