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画网

新冠疫情奉献的人,新冠疫情奉献的人有哪些

致敬那些在疫情中无私奉献的英雄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已席卷全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普通民众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无私奉献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本文将聚焦这些"新冠疫情奉献的人",并通过具体数据展示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卓越贡献。

新冠疫情奉献的人,新冠疫情奉献的人有哪些

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的白衣战士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医护人员无疑是站在最前线的战士,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为例,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城期间,全国共调派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这些医疗队员来自全国29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系统。

具体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9912例,治愈出院29770例,在此期间,武汉市定点医院从最初的2家增加到48家,重症床位从不到2000张增加到9000张以上,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分别仅用10天和12天建成,新增床位2600张。

在疫情最严峻的2月,武汉市平均每天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000例,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医护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成为常态,据统计,全国有超过2000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多人不幸牺牲,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是最早发现并报告疫情的医生之一;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因早期预警疫情而广为人知,后不幸感染去世,年仅34岁。

社区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在疫情防控中,社区工作者承担着繁重的排查、登记、隔离和服务工作,以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为例,在2022年4月22日至5月31日的疫情期间,该街道共组织核酸检测58轮,累计检测超过120万人次;排查密接人员3628人,次密接人员8915人;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生活物资配送服务1.2万次。

在上海2022年3月至5月的疫情中,全市约50万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数据显示,3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58101例,无症状感染者547058例,在此期间,社区工作者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连续工作30多天没有休息。

在广州市海珠区2022年10月至11月的疫情期间,全区共设置核酸采样点386个,累计采样超过2000万人次,社区工作者不仅要组织核酸检测,还要负责物资配送、心理疏导等工作,据统计,海珠区共为封控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包超过50万份,解决群众就医需求1.2万次。

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

志愿者是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武汉疫情期间,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万人,他们承担着物资运输、社区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武汉市红十字会数据显示,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共接收社会捐赠资金约42.6亿元,物资约1.2亿件,这些物资的接收、登记和分发主要依靠志愿者完成。

在北京2022年疫情防控中,朝阳区共招募志愿者3.8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万小时,他们参与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物资配送、信息登记等工作,数据显示,朝阳区在4月22日至5月31日期间共完成核酸检测超过5000万人次,平均每天检测约100万人次。

在上海疫情期间,全市有超过70万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他们中有人每天骑行数十公里为居民送药,有人连续多日在方舱医院担任翻译,还有人为独居老人提供一对一帮扶,据不完全统计,志愿者累计为市民解决各类求助超过100万次。

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的抗疫先锋

科研人员在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科研团队从2020年1月7日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到3月16日首批新冠疫苗启动临床试验,仅用了不到70天时间,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全程接种率超过90%。

在药物研发方面,中国科学家筛选出"三药三方"等有效中药方剂,临床数据显示,连花清瘟胶囊在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症状缓解率较对照组提高约20%,截至2022年3月,连花清瘟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核酸检测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核酸检测能力从疫情初期的每天不足1万份,提升到2022年的每天5700万份,PCR检测时间从最初的4-6小时缩短到1-2小时,最快可在30分钟内出结果。

普通民众:自觉配合的抗疫基石

广大民众的自觉配合是疫情防控成功的关键,在武汉封城期间,900多万市民居家隔离76天,为阻断病毒传播做出了巨大牺牲,数据显示,武汉市民居家隔离期间,社区团购订单量激增300倍,外卖骑手日均配送量增长5倍。

在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2500万市民配合完成了两个多月的封控管理,期间,线上购物订单量同比增长150%,社区团购成为主要购物方式,数据显示,4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市主要电商平台共完成订单超过1.5亿单。

在北京2022年疫情防控中,市民积极响应"非必要不出京"号召,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较2021年同期下降76.8%,旅游总收入下降80.7%,这种自觉减少流动的行为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国际援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

中国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也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截至2022年5月,中国已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援助,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

具体数据显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约1.8亿剂疫苗,占非洲获得疫苗总量的约40%;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超过5亿剂疫苗;向拉美国家提供了超过3亿剂疫苗,中国还向34个国家派出37批抗疫医疗专家组。

在2020年3月至5月期间,中国向意大利派遣了三批医疗专家组,携带31吨医疗物资,专家组在意大利工作50多天,走访15个疫情严重城市,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大区,确诊病例从高峰时的每天4000多例下降到专家组离开时的每天200例左右。

新冠疫情是一场全人类的共同挑战,而在这场战斗中,无数普通人用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谱写了感人的篇章,从医护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科研人员,再到自觉配合的普通民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病毒没有国界,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唯一途径。"让我们铭记这些"新冠疫情奉献的人",并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